欢迎访问:北京微电达电子技术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
010-62966410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

卫星遥感数据为农业生产提供科技保障

文章出处:本站 作者:管理员 浏览: 400 次 时间:2022-12-31 13:44:55 【

植被指数、叶面积指数、土壤水分、陆表温度等一长串不为大多数公众所熟知的名词,在农业气象科技工作者眼里,却是小麦、水稻、玉米等我国主要农作物能否创造高产量“奇迹”的保证。记者日前从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获悉,该所承担的公益性行业 (气象)科研专项“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部分成果已应用于农作物生长过程动态监测中,在影响粮食生产的高温与霜冻灾害监测、冬小麦长势定量评价及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估算等业务领域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目标:瞄准现代农业气象发展

  “国内外针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的监测主要有地面观测、遥感监测、模型模拟等技术和方法。地面人工或仪器观测是*直接和*基本的方法,但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地面现代化观测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且只能获取有限点或局地的结果,难以实现区域或大范围宏观监测。 ”该项目负责人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陈怀亮博士说,及时准确、宏观、动态的农作物生长监测和长势定量评价技术可以为各级政府部门和广大农民提供重要的科学决策依据,促进农业生产科学管理,确保农作物增产丰收,而卫星遥感具有实时、宏观、动态等优点,正是进行大范围作物长势监测和产量预测的有效手段。

  亮点:多领域实现关键突破

  2010年,河南省冬小麦生育期间遭遇晚霜冻。该课题研究人员利用地面观测、调查与卫星遥感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长时间低温对冬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制作了专题服务材料,这份翔实的分析报告得到了刘满仓副省长的表扬和肯定。而这,仅仅是该课题应用到实际业务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该项目利用风云-3A、MODIS等极轨卫星250米分辨率遥感资料,开展小麦、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精细化监测和定量评价研究,提高区域精细化农作物生长发育动态监测的实时性、动态性和机理性,增强作物生长定量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提高农业气象业务服务能力和水平。”陈怀亮说,自2009年始,科研人员开始收集整理基础数据;制定观测、调查方案,完成了观测样区、样点布设;并在中国农业大学北京上庄实验站、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农科所等进行了小麦观测;以江苏省为例,结合水稻生长发育规律,利用基于MODIS影像的时间序列植被指数,积极开展水稻面积遥感监测技术研究;还完成安徽省一季稻气候适宜度模型建立、时空变化规律以及和产量关系的分析。

“主要农作物生长动态监测与定量评价技术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在国际粮食期货贸易中的竞争能力和保障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意义!”陈怀亮介绍,通过科研人员的努力,力争2012年年底课题结题时能在研发精细化作物长势遥感动态监测技术、建立遥感-作物生长模型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



上一篇内容:专注于嵌入式领域技术创新焕发新生机 下一篇内容:地理位置数据服务改变整个移动产业